【解放日報】他們最早在論文中預測新冠病毒人傳人,在核酸檢測、抗體和疫苗研究中獨樹一幟
這是一次“請戰”。大年初三,他們寫下這樣的話:我們愿為戰勝新冠病毒疫情隨時聽候調遣,義無反顧!
這也是一次“逆行”。農歷正月,他們趕赴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病人直接接觸,只為盡快建立病毒檢測標準盤。
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組臨時支部委員會,日前榮獲上海市抗疫先進集體。
第一篇預測“人傳人”的研究論文
時針回撥到1月11日中午,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被公布的第一時間,郝沛研究員正送9歲女兒去參加同學聚會,她匆匆地把孩子托付給其他家長后,立即趕往實驗室。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病毒?它和哪些病毒是“親戚”?帶著這些疑問,她一直在實驗室呆到晚上11點,再趕去接孩子。
經過連續奮戰,第二天下午,郝沛研究組得到了數據分析結果。他們通過對新冠病毒spike蛋白的結構模擬計算,預測其和人ACE2蛋白有很好的結合力,可能會感染人體上呼吸道表皮細胞,從而發生“人傳人”。該研究論文1月20日被《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正式接收,1月22日發表,這是全世界第一篇預測新冠病毒“人傳人”的研究論文。
緊接著,郝沛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合作,建立起了病毒基因組自動化鑒定云平臺。這是一個發現未知病毒的自動化計算“管線”,只需輸入樣本的高通量測序數據,就可通過比對分析,來判斷樣本中是否攜帶目前已知的病毒,還能把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拼接出來,為一線疾控和公衛人員做出判斷提供了依據。
新冠病毒分為L/S兩個主要譜系,這一分型標準目前已被全球普遍使用,這正是疫情初期臨時黨支部崔杰研究組與北京大學合作率先提出的。
夜里11點才能吃上第一口冷飯
在疫情最緊張的幾個月里,上海巴斯德所一直燈火通明。
黨員在危難時刻要有擔當。1月31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組臨時黨支部成立,所長唐宏研究員擔任支部書記。
科技攻關組科研人員正在開展工作
新冠肺炎重癥病人的炎癥反應為何如此強烈?唐宏研究組與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合作,尋找T淋巴細胞減少與急性病毒性膿毒血癥的分子機制。2003年,SARS病毒來得快,去得也快,國內堅持到現在做冠狀病毒研究的課題組屈指可數。唐宏帶領團隊,多年來一直在模擬冠狀病毒感染過程,探尋其免疫病理規律和救治手段。
核酸檢測的靈敏度,對于疫情防控非常關鍵。唐宏研究員與上海仁度生物成功研發了高通量和高靈敏核酸檢測試劑盒,于3月26日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核上市,為復工復產復學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海關防控境外輸入立下了戰功。
中和抗體將是清除冠狀病毒感染的利器之一。然而,單純使用一個中和抗體有可能跑不贏驅動病毒主動變異的逃逸進攻,而兩種中和抗體組成的混合抗體,不但阻斷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比單一抗體的效果要高出很多,而且能更有效抵御病毒的逃逸變異。黃忠研究組研發了我國唯一一款混合抗體的生物制劑,預計今年12月可開展臨床試驗。
他們還構建了畢赤酵母表達的重組蛋白疫苗,相比動物細胞發酵生產的重組疫苗,產量更大,成本更低,有利于普通人群大面積接種,眼下正開展臨床前試驗?!耙呙绾涂贵w的實驗室研發一般至少需要兩三年,我們暫停了手里的其他課題,加班加點用了半年時間做出來?!秉S忠研究組的張超副研究員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妻子的預產期是2月10日,他卻一直在實驗室忙碌著,迎接了新生命的到來。
作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見證了這群科研人的白天黑夜。國家藥監部門在評價病毒檢測試劑時,需要有一個“標尺”,即病毒標準盤。為了做出這個“標尺”,農歷正月,唐宏帶著上海巴斯德所科技攻關團隊研究員、研究生和科研設備,來到這里“安營扎寨”,與病人直接接觸。盡管條件簡陋,任務繁重,經常夜里11點才能吃上第一口冷飯,但他們既不抱怨,也忘記了恐懼,不停歇地與疫情賽跑。
(作者:黃海華)